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十大实盘配资平台,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广东迅速落实部署,把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抓手,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正以“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以科技创新强市建设引领发展模式升级。
即日起,南方网将推出系列报道,展现广州围绕“从0到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1到10”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从10到100”促进产业化的系列做法,打造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的生动实践。今天(7月23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二篇《从1到10,广州科技创新如何“转变”?》。
千年商都,从来不乏前沿科技。
小鹏汇天近700项核心技术专利,凝聚成飞跃城市天际线的未来出行工具;琶洲算谷“脑机接口”技术让科幻大片照进智慧病房……在广州,科学家们“从0到1”的智慧结晶,正于“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稳稳落地现实生活。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从“智慧”到“智造”的关键一跃间,广州为生产企业、高校院所搭起一块平稳的踏板,托举这座创新之城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目标前进。
政府搭台,“唱出”创新主体优势
3月,广州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小鹏汇天旗下自主研发的飞行汽车“旅行者X2”顺利完成广州CBD低空飞行。广州制造的无人飞行器与城市天际线共同构成的未来出行图景,已成为广州智造的标志性画面。
“我们在广州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飞行汽车研发和试验体系,广州开发区的飞行汽车制造基地的建设即将启动。”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表示,目前,小鹏汇天手握近700项核心技术专利,其自主研发的首款量产飞行器“陆地航母”将在今年内开启预售。
“企业自主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模式之一。企业根据发展需求,依靠自身力量在企业内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有效提高转化效率,让创新成果快速落地生产制造。因此,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制度上落实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4月印发的《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作为广州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文件,进一步支持“链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1.23万家、企业专利授权数突破10万件。为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免除成果转化后顾之忧,广州对实施项目落地转化的在穗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广州市科技局也集中力量打造“广州科技大脑”,丝滑快捷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全广州已有1.1万余家企业通过“广州科技大脑”获得科技补贴,补贴金额达16亿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广州将继续深入实施《若干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活里。
结盟“抱团”,拧成一股“创新合力”
在广州城央的山水丘壑之间,密布着被珠江水系切割出的江心小岛,其中以海珠岛面积最大。这座小岛正如其名,似科技创新之海中一颗莹润明珠,熠熠生辉。
2022年,全国首个聚焦算法专业领域的创新合作组织——琶洲算法产业联盟在海珠岛上成立,联盟成员单位包含琶洲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百度集团、科大讯飞等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整合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算法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技术研究成果在琶洲快速落地转化。2024年,联盟已推动“脑机AI智慧病房”系统等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多个企业组成联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共同致力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落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模式。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同一领域企业主动“抱团”,将分散的“创新之力”整合集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与产业上下游资源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023年6月,在广州市科技局指导下,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相互交流借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前不久,广州合成生物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促进合成生物科技成果转化……
《若干措施》强调,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同一领域企业“强强联手”,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2024年,广州市科技局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仅第一季度就围绕相关产业链开展20项攻关项目,支持经费达2900万元。
“创新联合体最大的作用,是加快氢燃料技术的市场化推进。”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成员云韬氢能总裁杨强说,在联合开发中,广州氢能企业联手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满天星”聚成“一团火”,越来越多企业从“单兵作战”走向“联动共赢”,作为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动机”,合力牵动产业整体前进。
高校入局,“智”“造”链条顺畅流转
洲岛逐潮来。在广州番禺,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小谷围岛,正逐浪最前沿的创新科技。近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大学城基地就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
坐落在小谷围岛上的广州大学城聚集12所高校、20万师生、213个市级以上实验室与科研平台,创新资源丰富。在广州市科技局指导下,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与这片“智慧沃土”牵手成功,充分利用创新资源聚集优势,培育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
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智慧与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对接,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据统计,广州拥有84所全国普通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领先。如何用好这份“智慧资源”,打通从广州智慧转变为广州智造的“最后一公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议题。
于是,一场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在南海之滨悄然兴起。据了解,广东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自2021年起就开始相关改革工作。其中,广东工业大学打造了集需求揭榜、技术交易、成果推送、产品展示等于一体的“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超市”,组建规模超过百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帮助企业自由“选购”科技成果。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已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12个校地协同创新平台,拥有4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00多家。
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是《若干措施》中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能够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据《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统计,2022年,广州地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为78.5亿元,位列大湾区第一名。前不久,由广州市科技局牵头的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正式宣布设立,港科大(广州)也与五家投资机构签约设立直投基金,累计签约规模达到24亿元。目前,已有超过120个领先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以及众多投资机构和产业界领军企业汇集港科大(广州),交流最新科创动向,推动产学研合作。随着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等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落成,广州智慧将源源不断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从“纸上”落到“地上”十大实盘配资平台,创新“活水”正灌溉广州科技成果破土萌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配资网站观点